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

煙雨九州行(十七) – 薩摩「茶粿」



屋久島上巴士班次稀疏,雖然途中都會經過一些鄉鎮小商店和超級市場,但都沒有機會補充糧草,皆因行程緊密,一旦下了車,下一班經過的巴士,將會是兩小時之後。抵達屋久島的第一天,在青年旅舍放下行李,便要立即趕巴士到第一個景點。由前一天晚上吃過杯麵後,直到下午二時到達千尋瀑布,仍未有半粒米下過肚。

看見千尋瀑布的停車場旁有一間小商店,便進去看看有什麼可以祭一祭五臟廟。一如所料,小店內只售買旅遊紀念品,不過也有出售兩種當地的特產:罐裝的椪柑汁,和店主自己手造的「かからん団子」。

屋久島有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,適合椪柑(Citrus poonensis)的生長,據說品種是從台灣引進的。椪柑汁帶點苦澀味,包裝的設計有點土,估計只作土產在本地出售,不會行銷島外。不過最引起我興趣的,還是是「かからん団子」,我第一眼見到這些用葉子包裹著的墨綠色團子時,第一個反應就是:這不是我們香港特色的傅統鄉間食品「茶粿」嗎?

「かからん団子」,是屋久島傳統的艾草團子,可以說是日式「草餅」在鹿兒島中南部、種子島及屋久島等地方的變種。造團子的材料主要是米粉和糖,加上菊科的艾草(Artemisia princeps)做香料,有的還會加豆餡。艾草洗淨揉爛後擠出的汁水,加入米粉中搓成墨綠色的粉團,以「サツマサンキライ」 (薩摩土茯苓 Smilax glabra)或者金剛藤/菝葜(Smilax china)的葉子包好蒸熟,便成為屋久島特產的「かからん団子」。

其實日本其他地方都有類似的榚點,稱為「柏餅」,不過柏餅的團子是白色的,用來包裹團子的是「柏の葉」(橡樹葉);而柏餅的起源,又跟「端午節」有著莫大的關係。戰國時代的中國,人們會在端午節時在門口掛上香蒲和艾草來辟邪納福,這個習俗在奈良時代流傳到日本,日本人也開始在5月5日慶祝端午節,不過就作為舉行避災驅病儀式的日子,稱爲菖蒲節,節日當天會插上菖蒲,並食用橡樹葉包裹、混入了草藥的團子。這個節日在江戶時代更加盛行,並演變成為男孩子慶祝的「兒童節」,吃柏餅的習俗也流行起來了。西日本地方改用當地較普通的菝葜科植物的葉子代替橡樹葉,柏餅也慢慢演變成「かからん団子」。

薩摩土茯苓 Smilax glabra            柏餅  


「かからん団子」能量高,又飽肚,而且也不昂貴,飢腸轆轆的我,當然不放過,一包三大個的團子,一口氣便吃完了。這種團子的賣相、入口咬嚼時的煙韌程度、加上艾草的香味,與以雞屎籐做香料的港式「茶果」,足有八、九分相似。因為第二天會去登山,想到不易變壞的「かからん団子」,正是十分合適的乾糧,遊覽完千尋瀑布後,便再次回到停車場的小店,怎料團子經已售罄。原來店主為了保持貨品每天新鮮,已把未賣完的團子收起來自己吃了。當她看到我的失望神情,便把吃剩的一個免費送了給我,弄得我十分不好意思,只有說聲多謝。

下山的時候,剛走了十分鐘,雨又大起來了,只得站到樹下避一避雨。我一手撐著雨傘,一手拿著樹葉包著的團子,忽然想起宮崎駿動畫「龍貓」中的一個經典場面:大雨之中,龍貓一手撐著女孩借給牠的雨傘,一手拿著樹葉包著的種子在等「貓巴士」。現實中當然不會有貓巴士經過,連正常的巴士也不會有,我還得自己冒雨步行下山。背後忽然響起汽車的響號聲,一架五人私家車停在我面前,駕車的年青人招呼我上車,他應該是看見我在雨中呆立,好心地打算載我一程下山。我感覺有點突然,不過即時想起這是日本,又看見後座有三位年輕的姑娘,於是便連聲多謝,放心地上車。我們以有限的英語交談,原來他是本地人,正駕車載著來島上探訪他的女朋友們四處遊覽。他本來還想順路送我回青年旅舍,不過我也不想太麻煩他,便在山腳的「尾之間」下了車。

我在尾之間下車,其實也有其他打算,因為尾之間有一間超級市場,我正好趁機會補充一下物資,再乘巴士回青年旅舍。超級市場中原來也有「かからん団子」出售,於是第二天登山時,背囊中有三個美味的「かからん団子」做午餐。

*日本的兒童節起源于中國的端午節,後來變成為男孩子慶祝成長的節日。這一天,有男孩子的家庭會挂上鯉魚旗,擺上佩長刀、戴頭盔的武士形象的偶人,節慶食品是柏餅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