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五時多起床,探頭望出窗外,天陰密雲;扭開電視,當地天氣預告是70%機會有雨。今天計劃了到九重連峰登山,看來要隨機應變了。入住的大分東橫酒店是連鎖式經營的商務旅館,早上七時開發供應免費的自助日式早餐。與其他城市的東橫酒店一樣,大分的支店離火車站亦頗近,到豊後中村的火車8時20分才開出,我在酒店吃了個飽飽的早餐後,才施施然出發。
大分縣內有35座1000米以上的山峰,其中的11峰,主要是火山群,範疇從東部的黑岳至西部的湧蓋山,合稱九重連山(くじゅう連山)。九重連山有「九州屋脊」之稱,主峰久住山,高1787米,為九州第二高峰,此外的稻星山、星生山、三俣山、大船山等,均為1700米以上的山峰。也許是因為早年的勘察有誤差,亦很大可能是因為這些火山仍不斷在增高,現時1791米高的副峰中岳,僅以高於主峰久住山4米之差,成為了九州第一高峰。這個修正在1980年才經日本國土地理院確認,一些日本登山書籍,仍然以「九州第一高峰」來稱呼久住山。
原本的計劃是,花一天時間、走最短的路線攀上這個「前九州第一高峰」久住山。由「牧ノ戶峠」山坳出發,經1503米高的沓掛山,午後到達久住山山頂,之後經1745米的三俣山,下降到雨之池(雨ヶ池)濕原,再到1030米的長者原登山口,應該剛好趕及乘最後一班巴士回豊後中村火車站。
在豊後中村登上了經長者原往「牧ノ戶峠」的巴士,開車不久我便知道肯定要改變計劃了,因為車窗外的微雨,已開始變成大雨,到了接近長者原時,更是橫風橫雨。我即時決定放棄從牧ノ戶峠登山,在長者原下了車。在風雨中登山,故之然有潛在的危險,而原定的時間亦一定不足以完成行程,在空曠的山脊上遇著強風,更有被吹下山崖的危機。山上煙雨迷濛,視野不清,容易迷路,就算勉強上得到山頂,也是什麼都看不見,對於喜愛攝影的人來說,上了亦等於沒上。於是我立刻啟動了「計劃B」 - 由海拔比較低的長者原反方向登山,一來風勢比較和緩,山路明顯,也比較好走,沿路是森林,也阻隔了風雨。我已放棄了攻頂,只打算能走多高就多高,在到達預定的時間便回頭沿原路下山,就算可以提早到達空曠的雨池,也一定會回頭,不再繼續上山。



登山途中要經過一曾發生嚴重山體崩塌的地段,土石流過後,原來的山路消失了,沿著土石流沖溝兩邊重新開闢的山路,全為泥路,大雨之下,成了滑不溜腳的泥坡,寸步難行,需要用手抓緊兩旁的樹幹以龜速前進。新開闢的山路亦需橫越土石流沖溝,因為山體崩塌是幾年前的事,地質基本上已經穩定下來,沖溝上亦架起了一段木板步道讓登山人士通過。站在寬闊的沖溝中央向山頂方向望,可以想像當時山體崩塌、浩大的土石流往山下沖時,會是何等的驚天動地。日本地震頻繁,如果同時遇上暴雨,很容易發生嚴重山體崩塌,這也是在日本登山時需要注意的潛在危機。
離開了茂密的森林,進入了灌木林帶,風勢明顯地強了,四周也多了開放中的野花,為灰澀迷濛的景色添加了一點色彩。九重連山的杜鵑,是日本有名的,春夏之交時,山上會變成一片桃紅色的花海。這個品種的杜鵑,花細但密集,盛開時如鋪上了一張桃紅色的地毯。這次登山,剛錯過了花期,但仍可見到零星的株植還在開花,不過在風雨的摧殘下,顯得有點凋零落索。正午過後,幾乎渾身濕透的我,終於到達了「雨ヶ池」。這是一片高山上的濕地,故名思義,是一泓由雨水積聚成的水池,盛夏時雨量充沛,這裡會變身成一片淺淺的池塘,不過現在季節未到,雖然橫風橫雨,雨ヶ池仍只是一片濕潤的泥沼地。這裡原本可以望到遠處久住山和三俣山諸峰的景色,不過現在是一片迷濛。
由雨ヶ池開始,登山的路都會在空曠的地段,風雨交加之下,也無打算再往上走了。沿原路走回長者原,雨中山路濕滑,下山時更不好走,回到登山口時,已近下午三時。長者原濕原旁有一座訪客中心(ビジターセンター),展示九重山一帶的地質及動植物資料,可能因為天氣關係,中心內只有我一個參觀者,當值的管理員嬸嬸不懂英語,但知道我來自香港後,特別為我加場放映一套有關九重山風光的紀錄片「九重の四季」,聊補我因風雨而無緣欣賞到九重連山美景的遺憾。
今次出遊,把新買的Pentax WP20防水數碼相機也帶上了,作為後備相機。WP20屬於自動「傻瓜」機一類,拍攝效果我其實不大滿意,平時使用,亦主要是為了方便水上活動時的拍攝。在這樣的天氣下,這個「後備」,反而成為了「主打」。拍出來的照片並不理想,但總算是有一個是次風雨之行的記錄吧。
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