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中的天氣變化不定,雖然只是剛過了正午,天色卻忽然變得像傍晚般昏暗,還刮起了風,讓本來已是荒蕪的景色,更添一份蒼涼。一輪急陡的爬升之後,我們到達了海拔1550公尺的位置,依地圖上指示,這裡應該有一條叫西圖(Sattale)的小村,不過眼前除了一兩間小旅館外,似乎看不出是一條村的模樣。「西圖」一名,在尼泊爾語中有「七層」的意思,指的是從前繫在河谷崖上的七條繩梯,那時候的山路,走到這裡便中斷,人們都只能靠在岩壁面上的繩梯,逐層的上攀。瑪斯揚第河流到這裡,急湍的河水,把兩岸都下切成陡直的高崖,穿越這一段河谷,過去一直是險途,沒有吊橋、沒有山路,只有崖壁上用木板和竹竿搭建成的懸空棧道,連運貨的騾隊也沒法通過。那時候山區中鹽和穀物的貿易商隊,走到這一段時,貨物都得靠人來揹,直到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,才終於在崖壁上鑿開了一條凹入岩壁中的棧道。現時崖壁上的棧道,部份路段依然險要,但已經足以讓騾隊通過,不但方便了村民來往,也讓徒步者多了一條較為安全的路線。
河谷開始收窄,漸呈深邃的「V」字形狀,前面忽然現出一座如竹筍般的尖峰,把河谷一分為二。左邊谷口較窄的,是瑪斯揚第河的支流米揚迪河(Miyardi Khola)。支流河谷與深邃的主河谷之間,有相當大的落差,形成了主河谷崖壁上的一個懸谷,支流的河水在懸谷口沿崖上岩槽奔瀉而下,匯入主流的滾滾波濤之中。從山路遙望懸谷,支流源流深遠,河谷上游隱沒於原始的森林區,直指海拔5784公尺的南曼巴漢揚(Namun Bhanjyang)埡口與背後的藍穹喜馬(Lamjung Himal)群峰。觀懸谷的形勢,似乎無路可達,是一個充滿神秘與未知的無人地帶。也許米揚迪河流域,真的是人跡罕至,不過在河谷上游與南曼巴漢揚一帶,其實一直是傳統食鹽貿易的通道。瑪斯揚第河上游的添馬(Temang),也是安娜普納大環路線的必經之路,便有山路翻越南曼巴漢揚的埡口,然後南下往古迪(Khudi)附近的格漢博卡拉(Ghanpokhara),傳說早在三千年前,古隆族人(Gurung,當時稱為Tamu)就是沿此路線從西藏南下,最後在古迪定居下來。在雨季,當瑪斯揚第河谷氾濫之時,途經南曼巴漢揚的路線,便是往瑪斯揚第河上游河谷的通道,過往甚至曾有一段長時間,這裡才是連接南部與曼南(Manang)地區的正常通道。
過了與支流交匯處,瑪斯揚第河谷變得急陡,而且巨石堆疊,河水在岩石面上騰躍奔流,有時候又消失在巨大的漂石之間。山路繼續向上攀,不遠處的小山崗上,是數間有點破落的小茶館,茶館都沒有開門營業,想是因為已經過了徒步旺季的關係。這裡叫做泰爾費迪(Tal Phedi ),「費迪」在尼泊爾語中有「山腳」的意思,也即是說,我們已經來到泰爾(Tal)的山腳下了。離開了泰爾費迪之後,山路變得更為陡斜崎嶇,河水也沒入那深邃的河谷之中,消失於視線之外,四十分鐘之後,終於到達了崗頂的軍事哨站。這裡是藍穹 (Lamjung)與曼南(Manang)兩個行政地區的交界,毛派游擊隊與政府軍的武裝衝突,雖然早已經停止了,而毛派更是已經上台執政,不過區界重地,仍然有持槍的士兵駐守。
小路通向哨站旁的大門,門的另一邊,便是曼南地區的地界了。穿過大門,景色完全改變,彷彿如通過了進入桃花源的洞口:一邊是亂石堆疊、荒涼崎嶇,另一邊卻是山明水秀、豁然開朗的山谷,對比強烈。開闊的山谷中,是一片沖積平原,左邊有一些草地,中央是一大片潔白卵石的石灘,瑪斯揚第河在石灘上迤邐而行,然後像神龍擺尾般,向右拐了一個大彎。海拔1700公尺的這一大片石灘,名字就叫做泰爾(Tal),河岸邊那充滿色彩的藏式村莊,也有著相同的名字。
一個古老的地名,往往能讓人追尋到關於這個地方的一些歷史和淵源,「泰爾」在尼泊爾語中,是「湖」的意思,在遠古的年代,這片開闊的山谷中,就曾經積水成湖。觀此處的地形環境,到處都是從前留下的塌方痕跡,這個消失了的山中湖,很大可能就是由於河谷狹窄處的山體崩塌堰塞而成。也許是經年累月地從上游衝擦下來的卵石,把湖給填平了,亦可能是堰塞堤的最終崩塌,讓湖水消失,今天所見的石灘,顯然是乾歇了的湖底。站在谷口的卵石堤上,眼前的景色,充滿著色彩:沁藍的河水、村莊裡繽紛的彩旗經幡、還有那遠處的雪峰,不過最為耀目、最讓人眼前一亮的,還是那一片潔白的卵石灘。
山路一直在河谷右邊的東岸伸延,泰爾河谷的右邊,是一片直崖,而卵石灘上奔流的河水,也是向右靠,緊貼著崖壁,要在河水與直崖之間走過,似乎是不可能的事。不過人是會動腦筋的,當地人利用石塊和樹枝,層層疊疊地墊放在崖壁之下,砌成了一條緊貼著崖壁的河邊棧道。棧道的部分路段,仍會被河水淹過,不過水很淺,仍可以涉水而行,但在雨季河水高漲之時,便會無法通過了。直崖頂上,其實還是有其他路可走的,只是這條「上路」比較崎嶇和費力,主要是在雨季時才使用,在可能的情況下,人們還是喜歡走河邊這條平坦的「下路」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