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

安娜普納的雲上漫記(四) – 往貝西薩哈路上的喜氣洋洋

婚禮花車和巡行隊伍
婚禮花車和巡行隊伍

有「萬神之國」之稱的尼泊爾,大大小小的神祇,超過數千,很多的神,管很多事,從生老病死到食衣住行,都有相關的神祇。尼泊爾是個農業國家,安娜普納(Annapurna)是傳統中的富裕和豐收的女神、糧食的供給者,地位當然重要,位於國境中部、在喜馬拉雅主山脈北側與西藏接壤的雄偉群山,就是以女神的名字命名。安娜普納群峰終年積雪,山腳是四面環山、恍若世外桃源的渡假勝地博卡拉(Pohkara),秀麗的魚尾峰,倒映在費瓦湖中,是一般遊客都很熟悉的風景。不少遊客會花三天時間從博卡拉登上潘山(Poon Hill),淺嘗徒步旅行的感覺,感受群山環抱的舒暢,腳力比較好的大自然和徒步旅行的愛好者,會深入山區,作一星期到數星期不等的長程徒步登山。

加德滿都的安娜普納(Annapurna)女神廟

穿梭於安娜普納多座海拔6000公尺以上群峰之間的「安娜普納大環路線(Annapurna Circuit)」,是其中最長的徒步路線,一般需時三個星期,走遍了從海拔820到5416公尺的高度,沿途的自然和人文風景豐富多變,是尼泊爾所有徒步路線中之冠。澎湃的河川瀑布、嶇迴深邃的山谷、寬廣無垠的森林、乾涼死寂的荒漠、以及雄偉得令人肅然敬仰的山脈,固然令旅程無比充實、教人難忘;一路上接觸到的村民,從低海拔村落的古倫族人(Gurung),到高海拔的曼南人(Manangee)和薩嘉利族人(Thakali),他們特殊的文化和生活方式,也讓人眼界大開。十年前因為不夠時間,只能走了路線西端江森(Jomsom)與納牙普(Nayapul)之間的一段,今次重訪安娜普納,就是要完成餘下的大環路線。說是「餘下」的部份,其實是路線全長的三分之二,計劃用13天時間,從貝西薩哈(Besisahar)走到江森,途中會跨越海拔5416公尺的陀隆拉 (Thorung La) 埡口。

在加德滿都休息了一晚,第二天一早便起床準備出門了。早一晚跟接待處預約了六時正的叫醒服務,電話卻遲了十五分鐘才響起,幸好自已在六時已經醒來了。到了餐廳,同樣地,預約了的早餐還未準備好。Kham已經來到酒店大堂,但過了預定的出發時間,卻仍沒有離開的意思,這令我很擔心會否趕不及往山區的巴士。Kham可能注意到我在不斷地看手錶,便對我說還有時間,不用心急。這時候看看酒店的大鐘,才恍然大悟,尼泊爾跟香港的時差,是兩小時十五分,而我卻一直搞錯了,只把手錶調慢了兩小時。上一次到訪尼泊爾,畢竟已是十年前的事了。

會合了嚮導Sabin和挑夫 Santus,我們一行三人便出發乘長途巴士往安娜普納山腳。記得以前乘公共巴士往博卡拉,需要一大清早便到皇宮附近的車站排隊,才有機會佔到座位,稍有遲誤,可能站位也滿了,就連車也上不了。今次Kham替我安排了乘坐「旅客巴士」,所謂的「旅客巴士」,並非是一般人想像中座位寬敞、空調開放的那種,而只是可以預先購票留位的巴士,因此不用一大清早到車站排隊,也可以選擇在附近的中途站上車。另一方面,因為旅客巴士不設站位,也免除了超載的危險。除此之外,旅客巴士跟普通的公共長途巴士相比,其實沒有大分別。我們是在市內最後一個中途站上車的,車上只剩下在車輪上的座位,因此全程都要屈曲著腿,下車的時候,小腿有點麻的感覺。

從加德滿都到貝西薩哈,是漫長的150公里。上一次往博卡拉時,在開首的137公里,走的是同一條路,一路上的風景,感覺有點熟悉,但同時又有點陌生。上一次走過這條路,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,變化肯定是有的,最明顯的,是感覺到人們面上的表情,比以前輕鬆多了。君主專政結束,一直和政府武裝對抗的毛派游擊隊,亦通過民選成為了執政黨,長期動盪的時局,總算是暫時穩定下來了。生活可能依然貧乏,但起碼人心可以稍定下來,對於未來,也可以有所憧憬。



早上7時55分開車,10時50分,巴士已到達了吃午餐的中途休息站,這裡供應的,是本地的食物。尼泊爾是個多民族的國家,很多源於印度、雪巴和西藏的食物和烹調方法,早已溶入尼泊爾人日常的菜式,所以連尼泊爾人自已很難說出,哪一些才是正宗的尼泊爾菜。不過最正宗的尼泊爾傳統菜式,莫過於「手抓飯」(Daal Bhaat,也作Dal Bhat,在尼泊爾語中,Bhaat即米飯, Daal即扁豆) 了。這是平民百姓每天都吃的菜式,一大盤的,有小扁豆湯、馬鈴薯和豆類的菜蔬、米飯、尼式泡菜和玉米薄餅,最大的特色,當然是要用手攪拌後然後抓來吃,吃完了,還可以免費再添。上一次來尼泊爾旅行時,為了要用最少的錢吃得最飽,幾乎每餐都是Daal Bhaat,所以對於這種傳統的菜式,並不陌生。我點了配雞肉的Daal Bhaat做午餐,闊別尼泊爾多年,正好回味一下當年在江森徒步時的滋味,當然,我依然不夠正宗 - 因為沒有用手抓飯來吃。

尼泊爾傳統菜式「手抓飯」(Daal Bhaat)


華人的習俗中,辦理重要的大事,要選擇在吉日良辰,文化習俗完全迥異的尼泊爾人,原來也有相似的習慣。巴士駛離加德滿都時,留意到路邊停泊了一輛貼滿了彩色紙花的汽車,很像西式婚禮時一對新人乘坐的花車,問一下Sabin,果然沒有猜錯。英國人在尼泊爾也曾統治了一段時間,沾染了一些西方婚禮的形式習慣,也不奇怪。不久之後,我又看到了另一輛花車,花車的前後,更有樂隊前呼後擁,十分熱鬧,原來今天是尼泊爾人的結婚吉日。算一算,一路上遇到的婚禮花車和巡行隊伍,起碼有六、七次,一些在農村地區舉行的婚禮,婚宴更是在路邊屋前收割後的農地舉行,有的建起臨時的帳篷,有的就在稻草堆旁的大草棚下。穿起傳統服飾出席的賓客,圍著一對盛裝的新人,蓆地而坐地飲宴,當中也有被請來的藝人在表演助興,村中的左鄰右里、下課回家路過的學童,不論是否被邀請的賓客,都圍攏起來看熱鬧,好一個與眾同樂的囍宴。


徒步「安娜普納大環路線」,可以選擇順時針方向走,也可以逆向而行,西端的起點,是渡假勝地博卡拉,而東端的起點,是山區小鎮貝西薩哈(Besisahar)。若從加德滿都的方向來,小鎮德姆尼爾(Dumre),是道路的分岔點,旅客們在這裡分道揚鑣,往德姆尼爾的繼續向北,往博卡拉的則要轉向西行。從加德滿都到德姆尼爾,大概只用了五個半小時,其中已包括了近一小時的中途休息時間,不過巴士到了德姆尼爾後,卻停了下來,遲遲不再出發。這裡是主要的中途轉乘站,巴士要等候往貝西薩哈的轉乘客,固然是一個原因,不過最大的原因,是鎮上道路的大堵塞。原來鎮上居民正在舉行盛大的婚禮,一對乘著花車的新人在鎮上巡行,街上水泄不通,擠滿著參加巡行的賓客和看熱鬧的人群,看來似是全鎮出動。單是作為巡遊先鋒的管樂隊,走走停停,就用了近十五分鐘才通過路口。巴士在鎮中滯留了近半小時,等到巡行隊伍完全經過後,人群離開了,才能繼續前進,不過在一個如此喜氣洋洋的日子,大家都不會介意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